吴巧玲
这几年里,每当我在不同的场景下目睹別人家的“全家福”时,总有一种隐隐的痛楚,尤其是对父母居C位,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大合照有点羡慕不已。
今天是农历壬寅虎年十月初一一一一寒衣节。爸爸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每逢寒衣节,我们在家的儿女都会置办香蜡、冥币、冥衣,带上时令蔬菓珍馐,去公墓的爸爸坟前祭奠献花,捎去思念,寄托哀思。让另一个世界的爸爸知道,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忘记他,永远爱着他、想念着他!
今年的寒衣节,天气阴冷,下着小雨,因疫情肆虐,所居城市封控居家静默,不得外出祭祀,心中分外伤感,情不由己地又一次想起那张留下永久缺憾的“全家福”。
那是爸爸在人世间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2014年春节。爸爸因心脏病住院,我们姐弟三家人齐聚汉中。爸妈养育我们姐弟三人,长大后各自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成家后很少有全部聚齐的时候,因此也就没有机会照一张真正的“全家福”。在爸爸的病床前,我提议照张全家福,就把随身携带的照相机交给同病房一个正要匆匆离开的陪护,请他帮忙给我们照了一张集体合影,谢过之后,我们又照了好多组合照片,有爸妈之间的合影,爸妈和我们姐弟之间的合影,爸妈和小辈儿们的合影,一家人沉浸在愉悦的欢乐中,照片定格了一张张笑脸,记录下了温馨的瞬间。爸妈尽情享受着这欢心的高光时刻。当时谁也没有在意,从医院回到家里后才发现,那张唯一的全家福,爸爸的身子被遮挡住了,整幅照片唯独少了爸爸的身影。
不过,大家都认为84岁高龄的爸爸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语言风趣幽默,走路轻快不拖沓,腰板儿笔直又挺拔,他患心脏病房颤多年,这次只是在医院调理打个吊瓶,生活也能自理,日月长在,以后再补拍一张“全家福”就好了。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一念之差竟然成了终生的遗憾!这一次相聚竟成了父女最后的诀别。就在大家各自回去一周以后,已经出院回家休养的爸爸竟毫无征兆地猝然离世。噩耗传来,天昏地暗。再见到爸爸时已经是阴阳两隔了……。
我的爸爸1930年出生在动荡年代的河南省一个贫困家庭,抗战时期蒋介石扒开花园口,老家成了黄泛区。1942年惨绝人寰的河南大饥荒中,年仅12岁的爸爸跟着爷爷奶奶一起裹入了向西逃亡的难民人流中,个中遭受了什么样的苦难他从没有向我们提说过。只是在1989年的时候,我八十多岁的姥爷独自从河南老家来陕西看望他唯一的闺女(我妈)和女婿(我爸),在家里翁婿俩聊天时,说起了那场劫难,爸爸竟然流下了辛酸泪。我很诧异,在我的印象中爸爸是个非常坚强的人,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他,更没见过他因什么事情掉过眼泪,就连1975年爷爷因病去世,收到老家发来的电报,爸爸强忍着悲伤,也没见流眼泪。这次是我第一次看到爸爸软弱的一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这个刚强汉子的眼泪也惹得我跟着泪流满面,唏嘘不已。
冯小刚导演拍摄的反映这场民族灾难的影片《一九四二》,真实地展现了当时那场逃难的惨状,爸爸无缘重见当年的场景,那是他心中一道结痂的伤疤,揭开了,他的心会流血,会痛不欲生。在爸爸离世后,我代替父亲观看了这部电影,在逃难的人群中,我仿佛看见爸爸幼小瘦弱、挣扎跋涉的身影。我噙着泪水目睹了一回当年的人间悲剧,身心极为震撼。我理解了当年爸爸那辛酸的眼泪,那是任何坚强的毅力都无法抑制得住的。我慈爱的爸爸,在小小年纪就遭受了流离颠沛的苦难。时常让我惊诧十多岁的小孩是怎样跟着大人一步步走过那漫漫长路的?历经千难万苦来到陕西西安,爷爷奶奶定居下来都从事着苦力讨生活,爸爸去工厂当童工,受了说不完的苦。到了解放后,爸爸在西北大学参加了工作,当过学校校警,给时任校长侯外庐先生当通讯员。一个浓眉大眼、相貌英俊、品行端正、机灵好学的青年,深受校长及其夫人的喜爱,送他去专业学习班学习深造,提高文化水平,后又推荐到陕西省科学委员会去工作,悉心提携培养他成为专业人才。大约十年后,生性好动,热爱机械的爸爸黏着校长非要学开车,拗不过他对汽车的热爱,只好送他到西安市公交公司学开汽车并在那里工作。后来,陕西省森林工业管理局成立木材运输大队,从西安市抽调驾驶员支援国家基本建设,运输木材。爸爸就来到了林业单位,辗转来到陕南汉中地区,在这个行业工作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