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家在北部湾边上的一条小渔村里,祖祖辈辈靠打渔为生,从懂事的时候起,就知道父亲早早地起床,吃完饭就出海打渔了。
生长在海边的孩子对于蓝天、大海、沙滩、海鸥司空见惯。但是甜水里长大的孩子,启蒙就进入学校读书,对于大海里的生物却是一无所知,日常餐桌上的鱼叫什么名字她不知道,有什么珍稀海洋生物更是一片茫然。
10岁生日的那一天,她约了几位小伙伴到家里过生日。点燃了蜡烛,唱过生日歌, 给老爸许了个愿,愿他老人家身体健康,一帆风顺,每天都能打到好多好多的鱼。
过完生日,几个小伙伴便相约到海边去捉蟛蜞。在大人们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们都知道海边的红树林里不但蟛蜞多,而且有许许多多的跳鱼和叫不上名字的小鱼。可是来到海边,退潮以后的沙滩白晃晃的一望无垠,走了半天见不到一个螃蜞,也看不到跳鱼,偶尔的低洼里游动着一些小鱼,抓起来活蹦乱跳的倒也可爱,可是没出半个辰便一命鸣呼了。小伙伴们望着无垠的大海,很是失望。
突然,小伙伴们的视线里出现了一个大黑点,好象是一条大鱼向他们游过来。
小伙伴们抑制不住一颗心在胸膛里狂奔乱跳:看,一条大鱼游过来了!他们强憋着大气都不敢出,生怕一丁点的响动,便会惊动它转游回大海。
真是怕啥来啥,当小伙伴们眼瞪瞪地看着在大黑点渐渐地靠过来的时候,却突然来了一个大转身游了回去!
小伙伴们回过神便开始猜测起来,这个大黑点究竟是什么?有的说,一定是海牛。有的说有可能是海猪。也有的说,是不是美人鱼啊……
带着美丽的遐想,玲玲回到家里把奇遇告诉给爸爸。
爸爸扬起他那古铜色的脸 说:“孩子,我们生活的这片海域,六十年前确实有海牛、海猪和大量的海龟在这里活动,海底下生长着数不清的大珍珠母贝、五彩缤纷的珊瑚。我们平常食用的鱼类更是数不胜数,文昌鱼啦、马胶鱼啦、大乌贼啦……应有尽有。可后来,海牛海猪都跑到深海去了,幸亏国家在这里建立起珍稀海洋生物保护区加强管理,很多珍稀海洋生物又游回来了,我们出海时经常见到海牛、海猪、大海龟和大鲸鱼等……”
玲玲静静地听着他父亲如数家珍的话,时不时地轻轻地点着头,晶亮的眼晴一闪一闪的。
爸爸说:“孩子,作为渔民的后代,你应该知道,大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它不但养育着我们,而且哺育了人类……”
爸爸的话,像一股春风吹拂着玲玲的心湖,在她那幼小的心灵中泛起了圈圈的涟漪,保护海洋的意识,像一棵种子种进了在她的心田。所
物换星移,时光匆匆,随着时间的推移,玲玲渐渐长大了,她的视野已经不仅仅是大海、海鸥、沙滩、蟛蜞……她开始把眼光放到书籍的海洋里,从那里寻找她所要的知识,通过《海底两万里》《海洋生物》《世界珍稀海洋生物》……开启了她学习和了解海洋的世界之旅。
2016年7月暑假对玲玲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大好时光。珍稀海洋生物保护区组织专家深入渔港、渔村的学校做海洋与海洋生物、动物知识的科普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