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本书的关系,比较奇怪。
从内容看,《雪山飞狐》在后,《飞狐外传》在前。
但是在写作方面,是先写的《雪山飞狐》,后写的《飞狐外传》。
这样一来,两本书的衔接,就不是很好。人物、故事、武功都没有内在的联系。
《雪山飞狐》的主题,是理智和感情的关系,这个没有问题。
比如,田青文和两个男人同时保持关系,说不清道不明;胡一刀和苗人凤,纠缠不清,说不清道不明;胡斐和苗人凤、苗若兰也是说不清道不明。
也不知道,金庸在写作的时候,是先有的主题,还是先有的故事,总而言之,人家就是这么写的。
这个故事,是写成了,但是人物的个性,却塑造的不成功。
比如,都是坏人,田归农和阎基,有什么区别?都是好人,胡一刀和苗人凤,有什么区别?
看不出来,在人性方面,塑造的不太成功。
大概,金庸想借鉴公案小说、推理小说的方法,想编个故事,结果故事是编成了,但人物的个性,却失败了。
《飞狐外传》的主题,是名和实的关系。比如,陆菲青形容猥琐,没有一丝侠气,实际上却是真正的大侠;汤沛表面上,是甘霖惠七省,实际上干了不少坏事。
这些人争夺的那些椅子,其实就是名声、地位的象征。
坐在椅子上的,不一定是真正的侠,反而可能是坏人,比如田归农、凤天南、毒手药王等等;不在椅子上的,反而可能是真正的侠,比如胡斐、程灵素等等。
胡斐、程灵素是侠,这没有问题,那么袁紫衣算不算侠?
本来,袁紫衣是不算侠的。
因为,袁紫衣参加掌门人大会,是为了解决个人的问题,是为了了结个人的恩怨。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它的行动,在客观上,对胡斐、程灵素形成了帮助,所以勉强也算侠。
只不过,袁紫衣的层次,要低于胡斐、程灵素。
在故事的结尾,马春花见到了陈家洛假扮的福康安,于是心满意足地闭上了眼睛。
这又是名和实的关系。
马春花爱的,是福康安的风流潇洒、富贵风度,至于福康安的人品如何、有没有思想内涵、能不能靠的住,她是一无所知,可见这个人,是比较天真的。
总而言之,在现实中,有很多名实不符的事情。
《飞狐外传》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它的主题,受到了《雪山飞狐》的影响,在前半部,仍然是理智和感情的关系。
比如,故事的开始,商老太不管原因、不计后果、不论是非曲直,要为自己的丈夫报仇,要把所有的人都烧死,显然是已经疯狂到了极点。
直到福康安的出现,金庸才找到了新的主题,那就是名和实的关系。
总的来说,《飞狐外传》比《雪山飞狐》要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