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什么是孤独?
有人说:“一个人住,晚上穿睡衣出来倒垃圾,一阵风把门锁上了”;有人说:“三天吃了两顿饭,却没有人发现。”
有人说:“关机一天,再开机发现并没有任何人找你。”
有人说:“大概就是别人都在嘻嘻哈哈的玩着,我却融不进去。”
还有人说:“一瓶225ml的点滴液,一共滴了3325滴。”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矛盾体。
在很多人面前,我都属于外向活泼,识大体的那种女生。
无论是面对领导,还是长辈,亦或是下属,都能相处融洽;无论是在会议上,亦或是饭桌上,都能谈笑风生。
就像印证大家的这种想法似的,从高考的自主招生,到考研综合测评,再到调剂复试,无一不都是以面试最高分成功逆袭。
但是即使是这样,我内心深处依旧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
我四岁上一年级,但从小到大,我的心理年龄都比我的同龄人成熟。
当我的朋友们都在看各种动画片的时候,我在看《资治通鉴》《东周列国志》;当我的朋友们在玩电脑游戏时,我在学习琴棋书画;当我的朋友们在为了背古诗抓耳挠腮时,我已经开始背《黄帝内经》。
那个时候,尽管在大人眼中,我是所谓的“神童”,但是对于那个时候的我而言,内心深处的苦闷却着实无人能理解。
一方面,我很骄傲我的不合群。我骄傲的是,我的不合群带给我太多旁人无法理解的快乐,也让我成为了与众不同的我。
但同时,我又害怕我的不合群。在那个年纪,如果被同学孤立,似乎就是天大的事情。
于是我热爱上了和男生打架,似乎通过这个可以树立我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可以掩盖我的自卑,于是那个时候,没有人敢不和我玩。
大一点之后,上了高中,我的拳头不足以威胁男生,而我的不合群的问题就越来越明显,我的自卑就渐渐凸显出来。
于是我渐渐变得非常迁就我的朋友们,常常会压抑自己,来顺从他人。甚至是在自我和别人发现冲突时,顺从别人的意志,为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
这样的性格一直维持到了我的大二。
后来我看到这样一个漫画:一只小兔子对仙人掌说:“仙人掌啊,为什么不让我抱抱你呢?是怕你的刺伤到我吗?”仙人掌说:“想多了,单纯是因为我不喜欢你。”
于是,我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自卑?不正是我的不合群让我成为我吗?
正如萨提亚在《尊重自己》所说:“我就是我,天下之大,却无一人与我完全相同,所以,一切出自我的,都真真实实属于我,因为,那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又问自己,我为什么一定要合群?开心一点,外向一点,融入人群,这在技术上没什么难的,可人群有什么好融入的?
在一群狂欢人中间沉默的人,我不觉得那是不合群,我想,那是成长。
而现在的我,应该不算不合群,但是我不愿意主动经营关系。
我喜欢和别人一起出去,但是总要保持一个人的空间。
我也喜欢独处,即便是在寝室。我很珍惜,也很享受,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绘画也罢,书法也罢,写文章也罢,篆刻也罢,我都不会感到无聊。
我喜欢与人一起共事,那样会比较热闹,也会节省时间。
但我更喜欢一个人安静的做一些事情,只需要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