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昕|为了父亲的嘱托
众所周知,在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5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数不清的民族美德与精神,这些美德与精神,是推动民族进步的正能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在安徽好人王素皊老人身上,就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感恩报恩与诚实守信的美德,这种美德正是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弘扬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王素皊老人是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武楼行政村丁庄自然村人。她谨遵父亲的嘱托,70余年如一日为赖峰烈士守暮,平凡中寄寓了伟大,小事中彰显了美德,无愧于安徽好人称号,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故事还得从1948年说起。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已经进行到第三个阶段,从徐州西逃的国民党军队,被人民解放军紧紧包围在萧永边界的张庄寨、李石林、陈官庄地带。当时每天都是枪林弹雨密布,人人为之心惊胆战。
一天下午,王素皊家突然来了5位硝烟味很浓的解放军,其中一位干部模样的人同王素皊的父亲亲切交谈着。王素皊的母亲见天到傍晚,忙着备饭招待。可几位军人等不及饭熟,便急匆匆地走了。
父亲见12岁的王素皊睁着好奇的眼睛望着自己,遂告诉她;刚才来她们家的几位解放军,为首的叫赖峰,是王素皊叔叔王保哲的战友,他受叔叔委托,利用作战的间歇来她们家探视,代叔叔报平安。赖峰等人因为要赶着去指挥魏楼的战斗,所以等不到吃饭便出发了。
王素皊的叔叔王保哲,1915年生,萧县师范毕业,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担任中共萧县四区区委书记,1940年担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洪河大队大队长,翌年洪河大队编入新四军第四师萧县独立旅,王保哲担任独立旅五营教导员,淮海战役时任华野第四纵队32团副团长。他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负伤,被送到后方医院救治。当他得知他所在的32团已打到家乡萧永边界时,遂委托自己的亲密战友32团政治部主任的赖峰,代他给家里报个平安。
然而令王素皊万万想不到是,几小时后,跟随赖峰的几位战士满面尘灰地又重返她们家,告诉她们赖峰牺牲的噩耗。
王素皊的父亲获悉后,当即跑到两公里外的张庄寨镇党屯村找到了赖峰的遗体,用一车小麦换回一口棺木,按照家乡的习俗让烈士入土为安。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后,王素皊的父亲把赖峰烈士的墓地迁到了自己家的田地里,并在墓前立了纪念碑,装上碑楼,同时立下了规矩:今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春节、清明节都要为烈士烧纸钱,添坟、祭扫。自此,王素皊年年农历十月初一、春节、清明节,都随父亲给赖峰烈士上坟,献花,培土,烧纸、焚香祭拜,即使嫁人,也没有间断过。1961年,王素皊的父亲病重,他在弥留之际一再叮嘱王素皊说,你赖叔是广东人,在这儿,我们就是他的亲人,别忘了每年给他上坟添土。
王素皊牢记嘱托,数十年如一日精心照看着烈士坟墓。每到农历十月初一、春节、清明节来临,她们一家都要为烈士送纸钱,给坟墓添土、献花。2011年清明节前夕,王素皊老两口同时病倒,一起住进县医院输液。躺在病床上的王素皊眼看清明节逼近,内心焦急如焚,不听医护人员的劝告,不顾自己身子骨的虚弱,甚至忘记了自己年事已高,坚持出院回到老家丁庄村,为烈士手工扎制花圈。尽管她双手已不如年轻时灵活,可她仍旧专注地忙活着,用心完成每一道工序,赶在清明节前完成,以便清明节献给赖峰烈士。
赖峰烈士有一个遗腹子叫赖忆淮,居住在上海。2009年,赖忆淮从媒体报导中得知父亲的安葬地后,即来到萧县丁庄村祭拜父亲,并感谢王素皊大姐对父亲坟墓60余年的守护。出于不想再麻烦王素皊老姐姐的想法,遂生把父亲的坟墓迁到陈官庄烈士陵园的念头。